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研论坛 -正文
执着教育,不一样的精彩
2011-09-07 00:00 点击

执着教育,不一样的精彩

——2011我校教师暑期读书有感文册

 

编者按:今年暑期前,我校35周岁及以下年龄的教师每人发了一本《致青年教师》,35周岁以上的发了一本《做最好的老师》。对于这本书的作者,无论我们是跟他从事同一学科教学的的,还是不同学科,都可能知道他俩,只是程度不同而己。在读完这两本书后,我们有何感想呢?从大家的文章中选出了几篇,一起共享。由于水平有限,可能有佳作未入选,望见谅。

本次所选文章如下:

〇培养人的教育——读《像太阳一样升起的白旗》有感/浦晓

〇理想和现实的距离——读《致青年教师》有感/高玉

〇心里装着学生的心——读《致青年教师》所想/刘文超

〇做一个让孩子们信任的人——读《致青年教师》后感/林方

〇做最真实的老师——《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华健

〇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读《致青年教师》后有感/李晓明

〇原来做老师可以如此幸福——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袁颖

〇薄积厚发   丰硕人生——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张延峰

〇执着教育,不一样的精彩——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朱光宇


培养人的教育

——读《像太阳一样升起的白旗》有感

浦  晓

 

打开吴非的《致青年教师》,其中有一篇《像太阳一样升起的白旗》很快就吸引了我。吴非老师这样写道:

“我在病中,想起一个又一个学生的面容,感叹生命的短暂,同时也赞叹生命的美丽。”

“我总想,中国的教育缺少一种人道精神,我们教育的旗帜上,没有人性的光辉。”

“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人的!”

这几句话,是那样感人肺腑、荡气回肠,又是那样的振聋发聩,激荡人心。在吴非老师看来,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着眼于“人”的发展,而不是唯“分数”至上的伪教育,真正的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教育。

身为教师,看到这些我不禁心生遐想,我是不是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而不光是传授知识?我有没有违背培养人的宗旨,漠视人性的教育?假如我在求学的年代遇到像吴非这样的老师,也会如他的学生袁梓那样坐在第一排,静静地听着老师上课,忘记做笔记了吧!假如我从小受到这样的教育,是不是现在的我也会成为吴非呢?

反思之余,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为了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所有的学习只是围绕着高考,不考的就不学,导致学生缺少人文情怀;为了高考,提前结束新课的学习,一轮两轮,一模二模,大考小考不断,恨不得考一次赚几分;只要有好成绩,他就是优秀学生,就可以评上三好;中午晚上留学生,挤占学生的课余时间,不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样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吗?

培养人的教育,沦为考试的机器,学生成为加工的产品,教师忽视学生的心智教育,这样的教育,不仅仅不是培养人,反而是在消磨人,折磨人,这样的教师罪过大了。

诚然,在市场经济得到充分发展的今天,教育作为一种产业,价格和分数成为了学校地位和教育价值的象征,升学率成为评价一所学校、一位教师工作的重要指标乃至于主要指标。而作为教育之首要任务的德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育的价值所在。教育的价值决不能等同于教育的价格,人才的标准也决不只是考试的分数。教育的成功首先在德育的成功,而德育成功的标准,是“培养真正的人”。像云南大学马家爵杀人案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及全社会的深思。在吴非老师的手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徐海为了照顾深爱的女孩,高考受到影响,只考上一所市属大专,但在老师眼中他是一个“真正的男人!”患有脊椎神经恶性肿瘤的袁梓选修了吴非老师的小说鉴赏课程,他听课时投入忘我,珍惜课堂的每一分钟,从没缺过一次,考试时吴非老师为他的执着与快乐,给了他一个比较高的分数。

面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我想我也可以在自己有限的空间里做点什么,不沦为分数的奴隶,让人性复苏,把学生当人看,多给学生尊重,让校园生长出更多的美好。我应该庆幸,我会遇到了那么多年轻美丽的生命,从他们天真的笑脸和对知识的渴求、对老师的信任中,我认识到作为成长中的人的需要,认识到我作为教师的责任之重大。

重读吴非老师的《像太阳一样升起的白旗》,让我的心灵再一次受到激荡。我深刻地认识到: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是充满人情、人性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是“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就让“这面一尘不染的象征着善良、仁慈和友爱的白旗”也在我的心中久久飘扬吧!


理想和现实的距离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高  玉

 

学校给每位老师发了本暑假读物——吴非的《致青年教师》。跳读了两篇,笑着合上了书,没想到一位特级教师也是如此的理想主义啊,站在讲台前已经十年的我充分体验了现实的强大,那些美好的愿望、那些雄心勃勃的规划都成了水中月镜中花,虚幻的存在着。

部分学生在这个暑假去了外地参加夏令营,我未能陪同,心理一直忐忑不安着。结果就在第二天学生就闯祸了!孩子给我打电话,也许是真的诉苦,也许是为了端正形象,他说:“老师,如果你在这里,我绝对不会犯这样的错误!”这话的意思,应该是如果有我这个班主任在,他至少会因为害怕我而不会犯错误,然而当时陪同而去的却是年级里其他的老师们。

搁在几天前听了这话,估计我心中会有一丝窃喜——我权威的最真实的证明啊!一个班主任,如果能震慑住学生并且能因此而不让他们犯错误,多少也该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了吧,至少也是合格的班主任。然后,现在的我听到这话却在心中多了丝沉重——我带班一年,却只是教会了他们怕我,而且仅仅是我!是“怕”,而不是“尊敬”;是“我”,而不是所有老师和周遭所有的人。这就好比我自己家的女儿,在我面前乖巧可爱,而我一旦不在身边就粗暴无礼,胆大妄为,这是多么失败并且可怕的教育啊!我把孩子教成了他们自己最痛恨的“两面派”,我把自己变成了最虚假的人。“教师必须通过教育教学,让学生敬重文化和文明,让学生敬重教育,敬重教师,敬重所有的劳动者。所有的这一切,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教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是为了证明个人的能力,证明自己具有超越同行的专业素养。”这是《致青年教师》一书中《不要因为这样的话而自得》一文中的语段。我想,我思想的转变应该就是由它而起的吧!

我们应该为什么而骄傲呢?什么才是我人生价值的体现呢?看了这篇短短的文字,我却一下子迷茫起来!成绩不能说明问题,好评不能证明价值,那么什么才该是我追求的呢?之前的观念似乎在一夜之间被彻底颠覆,然而又不得不心甘情愿的被颠覆!怎样的职业理想才对得起我的职业、对得起我的人生?当神马都是浮云的时候,我还有什么可以自得?原先想要的,原先夸赞的,都是商业社会里“地位”“成功”理念的作祟,我最值得骄傲的东西却原来是和我当初的理想格格不入的、是我最应该摒弃的东西!在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利诱下,我们失去了太多的尊严!做一个有胸襟的教师才能照亮学生的人格之路!

原来,我失落的理想没有变成“主义”, 他一直潜藏在我内心深处。看了吴非老师的著作后,那些隐退的理想又逐渐的清晰,那黯淡的激情又重新燃起,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对于那些执著的追求者而言也许只是艰辛过后的一步之遥!


心里装着学生的心

——读《致青年教师》所想

刘文超

 

用了连续几个夏夜,伴着幽草虫鸣,读完吴非先生的《致青年教师》。仰望星空,掩卷而思,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回想岁月如梭,走上三尺讲台居然也有了五个年头,一位教师在教育岗位的奉献时长,也不过六个五年吧。从吴非先生的字里行间,我分明读出了一位富有智慧的老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看到了他职业生命绽放出的绚烂光辉。在他对晚辈同行们的谆谆教导中,惭愧、感动、共鸣、动力众多词语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中,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沿着大师开辟的道路,我们应该在教育天地里行走地更加顺畅,耕耘地更加细致。我觉得自己也应该像吴非先生那样,以后要经常记录自己工作中的烦恼与收获,以求让自己在实践与思考中,做得更好。吴非老师在书中反复提到:“心里装着学生的心。”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我的一段家访经历。

许多多同学是我上届高三毕业班的特困生,根据我开学初期的观察了解,这位同学平时学习十分刻苦,成绩名列班级前茅,各方面表现突出,她是一位家困志坚的优秀学生。可是有段时间,她早晨经常会比规定到校时间略微迟到三五分钟,上课心不在焉时常走神犯困,下午会早早地整理好书包等待放学铃声,回家作业也有拖拉应付的现象,被多位任课老师点名批评。

班主任的职业敏感告诉我,孩子短时间内出现这么多细节变化,一定有其深层的原因,如果只是针对表面现象进行简单批评,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任其发展下去,一定会影响孩子高三最后阶段的冲刺,进而影响到孩子人生转折点的走向。我觉得是时候找她谈一次心了。

那天中午,我将她找来办公室,甫一坐定,还未待我开口,平时腼腆少语的她居然首先对我发话了:“老师,我明天可不可以自己带饭来学校吃?”为了规范管理保证安全,我校学生的午餐是由食堂统一配送到教室的。我想,她应该知道班主任“班级管理无特殊化”的原则,这样的特殊要求无疑会被我驳回,她能“斗胆”向班主任提出,一定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在推动着她。我耐心地询问她原因,可她始终低头不语,渐渐地,眼眶里开始噙满了泪水。我们的谈话不得不暂停,但尽快找到孩子变化的原因,让她回归正常学习状态,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我提出晚上想去她家家访,当我问及她家住址时,她却回答家里没有门牌号!这使我又心生疑惑,难道孩子抵触我的这次家访?孩子微微抬起头,似乎也看出了我的不解,破涕为笑道:“老师,我们家确实没门牌的,放学后我带你去我家吧。”

放学后,我跟着孩子走进了学校附近的一个曲折小巷,若不是有人带路,真担心自己会找不到方向。不一会儿,我们便到了这个没有门牌的“家”,随着孩子的一声亲切呼唤,孩子的母亲从房里急急忙忙地迎了出来。与家长会的初次见面不同,这次,她双手拄着拐杖,我想,关于孩子所有的疑惑也许可以解开了。

孩子放下书包,给我倒了杯水,随即开始淘米做饭,我坐下观察着这个不足20平米的“家”——一张大床,一个衣橱,一张兼作书桌的餐桌,似乎就这个家最显眼的家当。墙上张贴了孩子在水乡古镇写生的精妙画作,但再美丽再多的画也难以遮盖这斑驳的墙面。和孩子母亲交流了孩子最近的变化,孩子的母亲哭了——在许多多未出生时,她的父亲就因病辞世了,“多多”这个可爱的名字背后也包含了太多的无奈,这十几年来,是她身患严重糖尿病的母亲,依靠微薄的社会低保和有限的亲友接济,才独自维系支撑起这个苦难的家庭。进入高三以后,这位深信知识改变命运的伟大母亲,为了让孩子节约学习时间,更是作出了在学校附近租住破旧小屋的决定。前些日子,她在下班途中不慎被车撞了,超市打工的工作也丢了。孩子是因为想帮妈妈省钱,所以才想带饭到学校;是因为早晨服侍妈妈吃早饭,所以才经常迟到;是因为晚上照顾妈妈,所以才缺少睡眠上课犯困;是因为想早点回家看妈妈,所以每天放学第一个冲出教室……孩子自尊心很强,不想经常麻烦学校老师的帮助,所以才不愿把真相告诉老师。

那次家访以后,所有的疑惑都解开了,我们师生之间也增添了更多的理解与信任,我和多多约定,在尽量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帮妈妈把家照料好,以后如遇到任何困难都第一时间同班主任说。离开许多多家时,孩子一直送我到小巷路口。孩子的背影在这昏暗的小巷之中愈发显得坚强,她瘦弱的肩膀,撑起的将是一个家庭的未来。

对于贫困学生的了解,我们班主任大多是从档案表格“单亲、低保、疾病”这类的符号式语言中得知。我们想了解他们更多,想更好地帮助他们,但我们怎忍心让孩子不断去复述自己的苦难,因为这将多一次触痛他们的伤口。开学再多的学费减免,平日再多的经济补助,也只能是物质上暂时的帮助,贫困学生需要我们在精神上给予更多的尊重与支持,而只有走进他们的家庭,,才能让我们比接触语言文字更真实地了解他们的困难。一年以后,许多多没有辜负老师和家长的期望,她在全国高考中获得七所高校的专业录取通知书,并最终以全国第十名的优异成绩被西安理工大学录取。

回想经历的这一案例,使我更加坚信,只要我们像吴非先生说的那样——“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师生之间就能建立起理解与信任,我们就能更好地呵护学生,特别是困难学生的成长,让每一朵小花都能在阳光下有尊严地绽放。


做一个让孩子们信任的人

——读《致青年教师》后感

林  方

 

暑假读了吴非老师写的《致青年教师》一书,真是受益匪浅!书中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平实的语言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人民教师。边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边反思,我才真正懂得:教龄、资历、经验,未必就意味着是个成功的教师!

在《做一个让孩子们信任的人》这篇文章中,吴非老师希望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当努力做一个让孩子们信认的老师,要有一个公平、正直的心。藤野先生为什么在鲁迅的心目中显得那么重要,时隔几十年后,对他的形象还历历在目,不就是他那毫无民族偏见的心吗?的确,学生心中自有一杆秤,老师就是那定盘的星,老师这颗“心”偏了,这杆秤也就不准了。尤其是“学困生”和存在某些缺陷的学生,把这个看得最重,他们一直盯着老师的言谈举止,也许正是老师细微的言谈举止,留在学生心中的却是永恒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有一颗公正的心,每一个学生就会用真诚的心回报你。

用给学生的信心换取学生的信任。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做一个让学生信任的老师应由衷地信任学生,相信他们能够挖掘自己的潜力,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信任。的确是这样的,在这次调查时有80%的学生都提到了老师的信任是学生信老师的一个重要因素。相信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寄以很高的期望,皮格马利效应定会在我们学生身上出现,每一个学生也会在老师信赖的目光中成为皮格马利所讲故事中的那漂亮“姑娘”。

在学生最困难的时候老师伸出援助之手,这样的老师定会成为学生信任的老师。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尤其是涉世不深的学生,在成长的路上挫折、坎坷是难免的,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他最希望有人帮助他走出困境,而伸出这手的最好的应该是老师。“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这位学生一定会把老师当作最为感激的人,老师也就成了他最值得信任的人了。

学生信任的老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更多的应该是教给学生做人,教给学生生活。在这次调查时,谈论最多的是老师给学生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真切,感受到老师与学生是心与心的沟通。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的确是这样,学生喜欢的是博学多才的老师,知识渊博的老师。

用爱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学生定会去信老师。“爱人者,人恒爱之。”教师爱学生,学生也会爱老师。心理学家也认为“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道德基础与心理基础。”学生心灵的单纯,你尊重了他的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