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伟星,湖滨中学高中部数学学科组长,现为高三(8)班班主任。自2004年参加工作以来,连续12年担任班主任,其中7年任教高三毕业班,被评为无锡市属学校“班主任新秀”、“优秀班主任”,多篇教学和德育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奖,所带班级获得过市属学校“先进学生集体”、“先进团支部”、“五四红旗团支部”荣誉称号。
如何做好新时代的班主任
2014年夏,无锡的暑期并不是很炎热。闲来,抿茶捧书拜读了岳亚军先生主编的《如何了解你的学生》一书,一读之下便置之不下,直至读完全书仍意犹未尽。每篇文章均选自真实的案例,加上浑厚、细腻的理论分析,让我在感叹每个案例精妙之时,也不停的反思着自己的班主任工作。
放下书后,有个想法一直萦绕脑中——“班主任”这个名称的含义正在随着时代的变换、对象的变换发生着变革。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做好班主任,除了有传统意义上的班主任的基本功外,还得与时俱进、不断突破。
所谓传统意义上的班主任的基本功指的是:班主任能够正常开展班级日常管理工作,能全面详细的了解和研究每一位学生,通过协调和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组织和培养出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班集体;除此之外,班主任还要能做好学生的个别教育工作,以及能处理好各种班级突发情况。其实,如果一名班主任能做到以上这些,已经可以称之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了。但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当我们的视野中开始出现的学生是“90后”甚至“00后”的时候,以及当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家长越来越“宝贝”甚至溺爱自己孩子的时候,我们班主任若再墨守成规,故步自封的话,就会导致矛盾频频出现,而且束手无策。所以,新时代背景下的班主任要在拥有良好的基本功基础之上,寻求自身的突破和转变。
在我看来,班主任首先需要的是转变“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放下身段来,尊重学生,有时甚至是要弯下腰拜学生为师。万不能再抱有“吾为汝师,一切皆以吾为准”的错误心态。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在这信息大爆炸的年代里,孩子们接触世界、了解世界、发表个人见解的方式越来越多,孩子们感兴趣或者业余研究的东西远远超出我们的认知范围,比如:有的学生会醉心于莫奈的名画,梦想成为闻名于世的画家;有的学生会沉迷于研究莱布尼茨、柯西不等式的证明方法,一心想成为一名数学家;有的还会追郭敬明的书,想成为一名自由自在的作家;还有的会迷恋WCG电子竞技等等……遇到这样的学生,作为班主任的我们不应该因为学生视野的开阔、兴趣的宽阔而感到紧张,甚至出手阻拦;相反的,此时我们应该走近他们,了解他们,支持和鼓励他们,甚至是向学生们请教。这种转变,既是对孩子们知识、兴趣的一种尊重和培养,更是对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尊重。该书后记中有云“我是孩子渊博的师长,孩子是我膜拜的圣人”,我觉得非常值得我们自省。
然而,尊重的前提是平等。所以我们作为新时的代班主任,必须平等的对待我们的每一位学生。记得我小时候,班主任就是喜欢成绩好的、或者他那门课成绩好的学生,言谈举止间都能感受到那种很明显的偏爱。在那时的我们看来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现在的学生已经不能接受这种“不平等”,这样做换来的是他们的各种情绪和行为上的“对抗甚至是报复”。学生能从班主任处理问题的手段来判断我们是否公平对待所有学生,我们班主任必须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班里每一位学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班主任一定要悉心寻找班里每位孩子的闪光点,认真培育,毕竟术业有专攻,不必强求每根手指一样长、更不能随意砍掉哪根手指。
其实,多接近一点学生,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孩子都有他的独到之处。而在新时代下,走近学生,和孩子们沟通,不再只有办公室、操场谈话这些方式,还有网络交流的平台。所以,熟练的、恰当的使用网络平台和学生进行合理的沟通和交流,也是新时代班主任需要具备的一项重要技能。微博、微信、QQ……这些工具的使用不仅仅是让你显得不“OUT”,更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增加了我们和学生沟通的机会。今年的一月到三月的艺术类校考,湖滨中学整个高三的学生都奔波于南通、南京、徐州三地,从班主任管理的角度来看,管理起来非常困难;但是,由于每个班都建立了自己班的学生群,学生每天都及时汇报考试情况、班主任也及时发布考点信息,这样不仅使得班主任轻松的掌握了每个学生的动态,也让学生及时了解三个考点信息,避免走冤枉路。
同样地,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也渐渐可以转移到网络上。我并不觉得可以淘汰传统的家访方式,但是,网络沟通某种程度上可以让交流更直接。在这里,还不得不说的就是,由于新时代背景下,离婚家庭数量与日俱增,于是如何正确的对待班里的单亲孩子、再婚家庭孩子,就变成了对于班主任的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离异家庭的孩子,有的会比正常家庭的孩子的心理更为敏感,有的会更为情绪化,有的甚至在精神和行为上更极端。这就要求我们能及时了解到每个孩子家庭背景差异,做出正确及时的反馈和应对,应该给予这样的孩子多一些关爱和心理疏导。
时代在进步,变化快得让我们有些应接不暇;如果作为一名新时代背景下的班主任跟不上变化的节奏的话,很有可能成为孩子们前进路上的阻力。所以,我们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自我,才能够艺术地挥动教育之手;去触摸学生稚嫩的心灵以唤醒埋藏在他们心底的良知与潜能,促进其自主地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