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党建园地 - 工会活动 -正文
读书,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010-10-11 00:00 点击
高万祥老师在《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一书中用了整整一个章节谈了教师要多读书的问题,可见读书对于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提到读书,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的邻居,无锡市刘谭中学的伍少坚老师。初与他相识,是听闻他获得了“圣陶杯”全国语文教学大赛一等奖,于是前去拜会讨教,在日常交流过程中常感于他对文本的把握犀利精准,屡屡叹服。问起他成长的心得,他只说要多读书。他初当教师时有感于自己只是大专文凭,任职于初级中学,每每有危机感,怕不如别人,于是一直勤于读书,充实自己。他问我近来可曾读书,我答“一直没有歇过”,问我所读何书,我说“高考宝典”、“答题集锦”、“满分作文”、“技巧指南”,所读甚多。他笑了笑说,你读书太少。我一时语塞,我读书太少?我自问任教以来没有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一直坚持学习,怎会说我读书太少? 当看了他的书柜后,我恍然大悟,我是读书太少。那满柜皆是古今中外名家的小说、散文、教育理论等著作,有些我读过,大多未读过。我读书是太少了,我问自己,从大学毕业后可曾真真正正静静地读完过一本真正的书。我有多久没有和郁达夫、川端康成、泰戈尔、陶行知、叶圣陶这些大家有过心灵的沟通了,床头一本《郁达夫选集》躺了多少时候,我自己都不记得了。我都做了些什么呢?我常常要求学生要多读书,不要读死书,可是我自己却陷入了题海的怪圈而不自知,满脑子想着走考试的捷径,想着如何能把学生分数在短时间内提高上去,偏重于看些考试类书籍,并把这种倾向带给了自己的学生。这样做的后果是,既不利于我自己的进步,也更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一个自己都没有去好好读书的语文老师,怎么可能会教出真正热爱读书的学生呢? 作文与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终极形式,而这两种教学全仰仗“读书”二字。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纵观古今中外, 有哪一位名人不酷爱读书? 又有哪一个不爱读书的人获得了成功?在这个语文教学日渐式微的年代,拯救读书就是拯救语文教学,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首先就应该明确这一点。 语文教学是一个长期而又系统的工程,人类历史上的精神财富几乎都靠语言文字去传承,这里面饱含着太多无法用简单的方式方法去概括的感悟与体会,需要我们认认真真地捧起书本,亲自去品味那份墨香。这样重要的读书,长期以来却因为各种原因成为了一种摆设或表演,我们一直沉溺于题海,而不去真正地重视读书,到底是短视还是无奈的妥协?这是不是在人为地剥夺学生跨入书海的机会?教师是一份最没有后悔药可吃的职业。读书是一种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一种对人有终身影响的学习。学校是学习知识的地方,要想办学水平高,学习氛围一定要浓厚,教师一定要带头读书,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言传身教。爱读书、有学养的教师,往往都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让学生刻意揣摩效仿,有很多学生就是在老师的熏染下爱上读书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读书学习的教师,能培养出爱读书学习的学生。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瓢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拥有的一桶水,应是“源头活水”,不应是一桶“死水”,必须以读书为手段,不断地循环。读书能让教师博学多才,悟性提高。新课程改革,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课堂。师生互动,联系实际生发,扩展,已经成为了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贮备,更要有很好的悟性,今天的读书体验就是明天的课堂实践。教师只有书读多了,知识面广了,领悟能力强了,在课堂上才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课堂才能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学生爱上语文课,才会有兴趣主动多读书,这就是一个语文教师的个人魅力,而这种魅力源于其身上散发的墨香。 读书需要时间,我们常常抱怨工作繁忙,无暇读书,其实只要你肯挤出时间来读书,就不愁没有时间。就像大文学家鲁迅先生说的: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是有的。”他自己就是把大家喝咖啡、谈天的时间,用在了学习上。我们也可以用午休、下班后、节假日等点滴时间来读书。每天一小时,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愿意挤出时间来读书,又怎么能指望学生能花时间去好好读书呢? 让我们放下浮躁的心绪,好好读一本真正的书吧!读书是语文教师教学生命的源泉,没有了书本的滋养,我们充其量只是教书的机器,而远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